8月24日,集團報紙第928期《中國建筑新聞》以長篇通訊形式刊登公司鄭州“兩院”博物館工程建設紀實。
守護歷史文脈 建證傳承不息
中建二局鄭州“兩院”博物館工程建設紀實
巍巍亳都,王都典范。7月下旬,由中建二局承建的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館(以下簡稱“兩院”博物館)正式開館!皟稍骸辈┪镳^工程定位為研究商代都城發展歷史和展示商代都城遺址出土文物的平臺。曾于 2021年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單和“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主題文化線路。一個月來,“兩院”博物館參觀者絡繹不絕,日參觀人次最高達 600 余人,成為文旅愛好者來到鄭州的新晉打卡點。
金玉共振為建筑穿“古裝”
鄭州商都遺址曾出土了大量青銅器及玉戈、玉鏟等玉器,這印證了古代鄭州龐大的青銅鑄造規模及高超的制玉工藝。“兩院”工程的建設主題即是金玉共振。
“兩院”工程的西南門,其建筑外層是傾斜的墻面,采用的是粗糲的石材,表面的變化寓意著文物粗糙的外表及考古場景中層層疊疊的土層。視線向上,隨著外殼的層層“剝落”,露出了以展廳為主體的巨大建筑,溫潤細膩的米色作為主色調,點睛之筆的“玉”則全是透明的玻璃幕墻。建成后的全新建筑與商代城墻形成一組景觀,二者融為一體,成為觀賞、瞻仰的平臺。游客站在館內,透過玻璃幕墻即可遠眺百米外的古代商城遺址,拉近現代文明與古代智慧的距離,感受時空交匯的奇妙。
要實現這樣層次分明的外形結構,項目采用梁式筏型基礎,基礎成“凸”字形,運用大面積上翻梁施工工藝,即主梁在底板上方,目的是在地下設置架空層,起到防潮防水的作用。然而上翻梁局部高度達2.9米,大面積的上翻梁混凝土澆筑成為難題。項目團隊決定強化模板加固及支撐,經過技術攻關小組反復研討、精準演練測試,項目在模板加固環節配置“豎向斜撐+水平支撐”的雙保險,還在現場搭設了4臺特別設計的布料平臺,實現“自給自足”。澆筑時正值寒冬,現場1500名工人齊上陣,大家齊心協力的吶喊聲與地泵車的轟鳴聲交相呼應,一次性完成了1.58萬立方米混凝土連續澆筑施工。
智造4D影院上演古今傳奇
“兩院”不是博物院和研究院的簡單組合,在它們中間是一座充滿科技感的4D影院。這座影院配備有四維特效設備、聲光電技術、各種環境特效設備以及立體影片,讓文物“發聲說話”,上演古今傳奇,令游客真實感受商都震撼。
影院造型獨特,采用外擴發散式斜圓柱支撐結構,傾斜角度達76°。頂層為鋼結構屋面,鋼結構的大埋件與斜圓柱中的鋼筋交叉重疊,網架設計采用正方四角錐空間網格體系。
如何在3400平方米的網架中做出15根巨型斜圓柱并精確定位,還要將超5000個構件精確組裝?秘訣是要對每個構件絕對熟悉。項目團隊專門定制了符合圓柱直徑要求的圓弧模板,在安裝之前,利用BIM技術提前演練內部鋼筋排布,將看不見的施工可視化,施工員對每個構件安裝步驟進行演練,解決工序間的交叉矛盾,精準放樣,不但保證工程質量,也減少了返工。
BIM技術也被應用在屋面施工中,項目團隊用BIM建模技術對屋面面層進行排版分格,分格縫間距小于3米,將整個屋面劃分成將近2300個版塊,分區進行現場操作……實際安裝前的每一步都做到精密演練、精準控制,現場實操達到事半功倍。
三道防線筑起“銅墻鐵壁”
建成后的“兩院”博物館將迎接大批出土文物“安家”,對溫濕度、防潮、防水、光照、防煙塵和防盜等均有嚴格要求。為此,項目團隊在地下倉庫層底部筑起了厚厚的防護層。最下層為45厘米的地板,其上鋪滿100厘米的碎石,碎石上方鋪設可防潮濾板,最后再加上一層20厘米厚的蓋板,層層防護從地底為“兩院”博物館筑起“銅墻鐵壁”。
除了看不見的地下防護層,館內還密布著文物“保護網”。其中的一道防線是“視頻安防監控系統”,商都博物院周界、館外圍等區域覆蓋在圖像監控功能下,同時,文物庫房、展廳、文物修復室、文物養護室等重要區域及通道實現實時監控,“兩院”博物館被全方位裝上了“千里眼”;另一道防線是“入侵報警系統”,“兩院”博物館安裝入侵探測器,對圍墻和展廳區域全面探測,并具備自動報警、防拆報警功能,這套“順風耳”令有入侵企圖者無孔可入。
中建二局筑力“兩院”博物館以全新的姿態,為游客觀眾開啟了貫通千年的中華文明之窗,也將繼續發揚文旅工程建造尖兵作風,“筑”造精品,為中建集團創建世界一流企業貢獻力量。
|